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阴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坤: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儋州虽数百家之聚 |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B.然不可徒得也 |
徒以有先生也(《唐不辱使命》) |
C.然后为己用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
D.而书诸绅 |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B.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C.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D.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苏公运用 、 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 B.小大之狱狱:监狱 |
C.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 D.牺牲玉帛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必以分人 |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
C.战于长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
下列对原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略写齐鲁两军正面交战的情景,详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了曹刿对有关战争问题的卓越见解,读者从中可以看见庄公之“鄙”和曹刿的“远谋”。 |
B.庄公之“鄙”表现在:给贵族施“小惠”,未遍及百姓,其一“鄙”;对神灵守“小信”,难以使神灵信服,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其二“鄙”;不察敌情,不识战机,“将鼓”“将驰”,急躁冒进,其三“鄙”;“ 既克”,而不知“其故”, 其三“鄙”。 |
C.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远谋”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明察敌情,把握战机,“远谋”二;深谙“勇气”于决战之理,洞察“彼竭我盈”之道,“远谋”三;预防大国设伏,一切行动从实际情况出发,“远谋”四。 |
D.鲁国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全靠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鲁庄公则显得平庸无能,毫无闪光之处。 |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①鼓径进,亟犯②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③。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始折旋疾徐②惟舟师之是听③所向莫不如意④遽谢舟师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
C.坐其中,颓然碧窈 | D.普明日复奏其人 |
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汉孝子董黯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记在心里)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晕厥)疾用瘳(治愈)。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选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比舍有王寄者( ) 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
故以慈名溪( ) 黯母尝寝疾(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说说董黯孝在哪里?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而形貌昳丽(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上文围绕一个美字展开,可以分为三层,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归纳:
第一层: 美,第二层:视美,第三层: 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 B.暮寝而思之 妾之美我者 |
C.忌不自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 D.窥镜而自视 聚室而谋曰 |
从上文邹忌对别人“美我”的感悟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①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③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sì):藏书的器具。③约:简要,精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2)始一反焉(3)录讫则朗诵十余遍(4)壁既满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且九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B.俟再读有所录/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C.一字不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D.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填空和简答。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