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 躬耕于南阳
② 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
B. |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
C.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
D. |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2)由是感激()
(3)夙夜忧叹()(4)庶竭驽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在行动上的体现为:;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
甲: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何不。③踯躅(zhzh):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用“/”给下列句子表明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露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2)鞭数十 ( )
(3)案头瓶花不绝( ) (4)觅螳螂蝉蝶之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是: 。
不同之处,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给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①项为之强。( )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 )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一处。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②超出事物的本身。( )
③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④未染色的帐子。(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徐喷以烟
鞭数十,驱之别院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文中孔子教给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语句是,。(填原文)。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③知松柏之后凋( )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 含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含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
解释下列实词
项:强:徐 :唳:翻译句子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请举出一个例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