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

  

②人不 其忧

  

③同舍生皆 绮绣

  

④右备容

  

(2)翻译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其足以清热也
归取之于南方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0—14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加点的词语。(1)遽其舟(2)不亦乎(3)求剑若(4)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B.是吾剑所从坠/至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亦乎:(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4)不矩: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字(),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①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②,不的知③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 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④,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⑤曰:“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⑥。君者政源,人庶⑦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⑧?”谓上书 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⑨,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佞臣:奸邪的臣子②草泽:民间③的知:确切知道④顺情阿旨:一味顺从皇帝,不分是非对错 ⑤封德彝:人名⑥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流水的清澈和浑浊,在于它的源头⑦人庶:臣民⑧教令:教化百姓的办法⑨诈道训俗:欺诈的方法教化人们,形成风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上书请佞臣者(距离)
B.请陛下怒以试群臣(假装)
C.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认为)
D.太宗封德彝(对……说)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例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一儿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请陛下佯怒试群臣
B.不欲诈道训俗
C.朕常魏武帝多诡诈
D.故东徙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书的人建议皇帝使诈的办法来测试群臣。
B.太宗皇帝没有采纳上书人的建议。
C.文中的太宗皇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D.太宗皇帝很赏识魏武帝的为人。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2)与儿女讲论文义。()(3)撒盐空中差可。()(4)相而去()(5)元方入门不()(6)未若柳絮风起。()(7)友人惭,下车之。()(8)去后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