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 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 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 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 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悉 |
|
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
晓 |
|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 |
予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13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2分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 B.问/今是何世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中/峨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B.悉如外人( ) |
C.便要还家( )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