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常温下A、C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C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D、I、J均为无色气体,其中I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K为红棕色粉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B物质的作用是 .
(2)写出图中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图中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
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 。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设计 |
① |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
② |
? |
③ |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④ |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 (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
(1)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2)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判断两者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方法是 (任写1条)。
实验室有氢氧化钠、氯化钠两瓶无色溶液,请设计实验鉴别(写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为测定某赤铁矿中Fe2O3的含量,取10g该赤铁矿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10g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 g。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归纳反应规律时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没有伴随明显的现象,他们就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NaOH溶液分别与CO2及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Ⅰ:验证有 ;思路Ⅱ: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两组分别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实验示意图 |
|
|
[实验结论]
(1)第一组同学将充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升高,认为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但有同学指出,还应进行CO2与 反应的对比实验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2)第二组的小文同学向丙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颜色 ,得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小亮同学向丁中滴入AgNO3溶液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认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你认为小亮的结论是 的(填“合理”或“不合理”)。
(3)第二组同学进一步讨论后认为,如果将乙中的溶液蒸发结晶,再将得到的晶体溶于水,若在室温下测得该溶液的pH (填“>”、“<”或“=”)7时,则能证明有NaCl生成。
[拓展应用]第一组同学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无色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也得出了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的结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只写一个)。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4)当气体从m口进入时,利用C装置还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C中盛澄清石灰水时,可以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②C中盛烧碱溶液时,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C中盛浓硫酸时,可以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④C中盛适量冷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时,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