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铅蓄电池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构造示意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填序号)。

a、机械能 b、热能 c、化学能

22442O,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的pH不断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2是回收废铅蓄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

①从材料分类角度看,塑料是一类  材料。

543543244242+2HF,反应产物中可用作化肥的物质是  

③如表是一些金属熔点的数据:

金属

熔点∕℃

231.9

327.5

271.3

320.9

日常所用保险丝由铋、铅、锡、镉等金属组成,其熔点约为  (填序号)

A.300﹣320℃

B.230﹣250℃

C.60﹣80℃

D.20﹣40℃

④废硫酸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拟选用如表物质中和后再排放:

物质

3

2

3

NaOH

市场参考价(元/kg )

1.8

2.0

6.5

11.5

32444,如果要求花最少的钱来中和等质量、等浓度的废硫酸,则应选择  (填序号)。

3   2 3 d、NaOH。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回答并完成下列计算。

(1)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取  g氢氧化钠固体。

(2)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

相关问题初步探究:小金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论]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小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有NaOH

猜想二: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证明溶液M中有碳酸钠并被除尽

B.取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一正确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注仪器的名称:a  ,b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内的暗紫色固体是  (填名称),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当看到  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为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F装置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水蒸气,F中放入的试剂是  

现有18.8g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将其放入烧杯中,再加入127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7g。(温馨提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请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生成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加热条件下,镁不仅能与水反应还能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小组同学对此产生兴趣,他们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氯化铵溶液中并加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为确定生成气体的成分,他们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两种气体,每种气体只含有氮、氢两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

(2)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3)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该气体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H2和N2

猜想二:N2和NH3

猜想三:  

[进行实验]

步骤一:小组同学闻气体气味,发现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则猜想  不成立。

步骤二:同学们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水的A装置中除去  ,再将剩余气体依次通入B、C、D装置中,一会儿后,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观察到B中溶液不变色,C中无明显现象,D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试管口有小水珠。装置C的作用是  (合理即可),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猜想  成立。

[拓展延伸]经过讨论,小华同学认为用点燃木条检验气体的方法代替装置D也能达到相同的探究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