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混有硫酸钾、氯化钙、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的氯化钾提纯,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钾溶液,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
请根据以上流程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除去碳酸氢铵的方法是 ;
(2)步骤④中加过量碳酸钾溶液的目的是 ;
(3)此设计方案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 .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用途。
(1)KNO3属于复合肥,所含的营养元素有 ,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KNO3溶液常用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制100g该营养液需要的溶质是 ,其质量为 g,配制时常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 。
(2)某KNO3固体(混有少量NaCl),要用它配制上述营养液,需在配制前进行提纯(图1为溶解度曲线),60℃时,KNO3的溶解度为 g,将该固体溶于水配制为接近饱和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其理由是 。
(3)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固体X是NH4NO3或NaOH,固体Y是KNO3或Ca(OH)2,烧杯中盛放20℃Y的饱和溶液(有少量Y的固体剩余),往试管中滴入适量水,烧杯中固体逐渐消失,写出X与Y可能的组合 。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和技能,请完成下列实验内容。
[制取气体]
实验名称 |
化学方程式 |
选用药品 |
制取气体 所选装置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
石灰石和 稀盐酸 |
B C |
实验室制取氧气 |
|
|
|
[探究活动](1)通常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装置F,目的是 。
(2)如果将产生的氧气通入装置G,现象是 。
[交流总结]如果实验室需要制取另一种气体,你的思路是 (不写具体操作)。
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20g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将100g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
① |
② |
③ |
④ |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6 |
a |
10 |
10 |
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2)上表中,a的值为 。
(3)计算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人体缺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为 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现有两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共含葡萄糖酸锌91 mg,则这两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共 mg。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