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看到铁钉表面附着红色物质,分不出是铁锈还是铜,为证明红色物质的成分,将其“刮”下来,放入 溶液中进行验证。
(1)若固体溶解,则该物质为铁锈;铁锈是铁与 反应生成的。
(2)若固体不溶,则该物质为铜;铜可能是铁与 溶液反应生成的。
"人工固氮"每年能生产11.9亿吨氨(NH 3),反应原理为:N 2+3H 2 2NH 3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人工固氮"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是多少?
(2)每年全球"雷电固氮"约能固定0.98亿吨氮气,"人工固氮"固定氮气的质量相当于"雷电固氮"的 倍。
[题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 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
① |
② |
③ |
④ |
镁条长度 |
1cm |
2cm |
3cm |
4cm |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
|||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
无 |
少量 |
较多 |
很多 |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 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足量盐酸 |
,白色沉淀 |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
B |
加入足量水 |
白色沉淀 |
猜想二不正确 |
C |
加入适量稀硝酸 |
白色沉淀消失 |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Mg 2+、 |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拓展延伸]足量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碱式氯化镁的生成.
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发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 2CO 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 2CO 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 .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 2溶液,生成1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它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 2+K 2CO 3═CaCO 3↓+2KCl).计算大树碱中K 2CO 3的质量分数?(要写出计算过程)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 2CO 3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1)写出图1A中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装药品时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如图2是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图。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的现象是 ;一段时间后,c处0以上的棉花团比0以下的棉花团变红色的个数 (填“多”或“少”),原因是 。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反应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 。
A.一个 B.两个
C.一个
D.两个
(2)两种生成物分子的共同之处是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