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 ①以木简束书 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③。"于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 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⑤矣。予爽然 ⑥,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慕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hé: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小书童背上捆扎着的书册跟随我前往蛟川城
B.夕阳西下时,我们离目的地大约还有两里路
C.渡者的一番话语激励着我们喜悦地快步前行
D.书童掉倒、书册散落,我们赶到时城门已锁
(2)"波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徐行之 |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
C.因问渡者 |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洢《核舟记》) |
D.而前门已牡下矣 |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2)鞭数十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时期的哪些趣事?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______________。(2)百废具兴 具:____________。
(3)薄暮冥冥 薄:_____________。(4)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_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各选项中加粗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 B.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
C.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 | D.不以物喜以中有足乐者 |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仁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 |
B.时先主屯新野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嘱余作文以记之 |
D.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
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 | B.遂许先帝以驱驰 |
C.扶苏以数谏故 |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2分)
“卑鄙”:古义: ;今义。
“感激”:古义: ;今义。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2分)
甲文:。
乙文:。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分)请写出诸葛亮任意两例事迹:,。(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蚌方出曝②今日不雨③两者不肯相舍④渔者得而并禽之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之,这个成语是,含义是。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山门圮于河②啮沙为坎穴③转转不已④但知其一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
是 非 木 杮有人说,纪昀这篇文章也是臆断之作,老河兵的说法难以立住脚,你知道它的问题在何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