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2是如何被发现的?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它的性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
(1)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研究发现,木炭燃烧后,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另外他还在地窖、洞穴等地发现过这种气体。"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和出现在"地窖、洞穴等地"说明这种气体具有 的性质。
(2)1755年,英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做了如下实验:煅烧白垩(石灰石),将煅烧生成的固体与水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与煅烧生成的气体又结合成白垩。他将这种固定在白垩中的气体叫作"固定气体"。
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③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实验测得: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能溶解比1体积稍多的"固定气体"。1774年,德国化学家伯格曼将石蕊溶液滴到溶有CO 2的水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微红色。当时已经发现石蕊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卡文迪许和伯格曼两位化学家的实验说明CO 2不仅能溶于水,还可与水反应。CO 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除去,从而获得较纯的食盐晶体?
[资料准备]
20℃时,一些物质的溶解度 |
||
OH﹣ |
CO32﹣ |
|
Na+ |
溶 |
溶 |
Ca2+ |
微 |
不 |
Mg2+ |
不 |
微 |
[实验方案]某同学为了提纯粗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与表达]
(1)实验步骤①和②的目的是 ;实验步骤③和④的目的是 .
(2)实验操作X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3)实验步骤③的主要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 .
(4)实验步骤④中生成的沉淀D是 .
(5)实验步骤⑤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不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获取食盐晶体,原因是 ;在蒸发食盐溶液的过程中要使用玻璃棒,作用是
[反思与评价]
(6)有同学认为只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任意一种试剂就能将两种可溶性杂质出去,你认为这种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MgCO3、Ca(OH)2均为微溶物,只用任意一种试剂就会有一种杂质生成微溶物而不能全部除去 .
(7)有同学认为原实验方案不完善,做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 .
[实验方案设计]
(8)为了完善原实验方案,你设计的实验是 (仅写出补充部分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根据下列两组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两组实验都用到的仪器是 .
(2)指出甲实验中的不正确操作 .
(3)乙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 → →
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实验室提纯流程如下:
(1)用托盘天平称量粗盐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
A.右盘重,砝码轻 | B.右盘轻,样品重 |
C.左盘重,样品轻 | D.左盘轻,砝码重 |
(2)第④步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第⑤步操作的目的是 .
(4)第⑥步操作a的名称是 ,此步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 的一边.
(5)在第⑦步操作中,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盐酸的目的是 .
(6)在第⑧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
高纯氧化钙是用于电子工业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用硝酸钙溶液制备高纯氧化钙的工艺流程如下:
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3+2NH3•H2O+Ca(NO3)2═2NH4NO3+CaCO3↓+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过滤后所得沉淀表面可能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有 (写出一种即可).
(3)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4)冷却需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否则制得的高纯氧化钙中会混有的杂质是 .
(5)上述流程中的副产物NH4NO3可用作氮肥,氮肥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植物生长,叶色浓绿
B、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C、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2014届南京市秦淮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下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图1所示的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用品 |
实验现象 |
蘸有酒精的玻璃棒 |
产生火焰 |
蘸有水的玻璃棒 |
无明显变化 |
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2所示的实验中,a、b处放有少量白磷,c处放有少量红磷。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3),图2所示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