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

探究一:求不等式 | x 1 | < 2 的解集

(1)探究 | x 1 |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①,在以 O 为原点的数轴上,设点 A ' 对应的数是 x 1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点 A ' 与点 O 的距离为 | x 1 | ,可记为 A ' O = | x 1 | .将线段 A ' O 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线段 AB ,此时点 A 对应的数是 x ,点 B 对应的数是1.因为 AB = A ' O ,所以 AB = | x 1 | .因此, | x 1 |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数轴上 x 所对应的点 A 与1所对应的点 B 之间的距离 AB

(2)求方程 | x 1 | = 2 的解

因为数轴上3和 1 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2,所以方程的解为3, 1

(3)求不等式 | x 1 | < 2 的解集

因为 | x 1 | 表示数轴上 x 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所以求不等式解集就转化为求这个距离小于2的点对应的数 x 的范围.

请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 | x 1 | < 2 的解集,并写出这个解集.

探究二:探究 ( x a ) 2 + ( y b ) 2 的几何意义

(1)探究 x 2 + y 2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③,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 M 的坐标为 ( x , y ) ,过 M MP x 轴于 P ,作 MQ y 轴于 Q ,则 P 点坐标为 ( x , 0 ) Q 点坐标为 ( 0 , y ) OP = | x | OQ = | y | ,在 Rt Δ OPM 中, PM = OQ = | y | ,则 MO = O P 2 + P M 2 = | x | 2 + | y | 2 = x 2 + y 2 ,因此, x 2 + y 2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M ( x , y ) 与点 O ( 0 , 0 ) 之间的距离 MO

(2)探究 ( x 1 ) 2 + ( y 5 ) 2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④,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 A ' 的坐标为 ( x 1 , y 5 ) ,由探究二(1)可知, A ' O = ( x 1 ) 2 + ( y 5 ) 2 ,将线段 A ' O 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 AB ,此时点 A 的坐标为 ( x , y ) ,点 B 的坐标为 ( 1 , 5 ) ,因为 AB = A ' O ,所以 AB = ( x 1 ) 2 + ( y 5 ) 2 ,因此 ( x 1 ) 2 + ( y 5 ) 2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A ( x , y ) 与点 B ( 1 , 5 ) 之间的距离 AB

(3)探究 ( x + 3 ) 2 + ( y 4 ) 2 的几何意义

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⑤中画出图形,并写出探究过程.

(4) ( x a ) 2 + ( y b ) 2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  

拓展应用:

(1) ( x 2 ) 2 + ( y + 1 ) 2 + ( x + 1 ) 2 + ( y + 5 ) 2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A ( x , y ) 与点 E ( 2 , 1 ) 的距离和点 A ( x , y ) 与点 F   (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

(2) ( x 2 ) 2 + ( y + 1 ) 2 + ( x + 1 ) 2 + ( y + 5 ) 2 的最小值为  (直接写出结果)

科目 数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数轴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勾股定理的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

如图,在矩形OABC中,AO=10,AB=8,沿直线CD折叠矩形OABC的一边BC,使点B落在OA边上的点E处.分别以OC,OA所在的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y=ax2+bx+c经过O,D,C三点.

(1)求AD的长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一动点P从点E出发,沿EC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CO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O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C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以P、Q、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E相似?
(3)点N在抛物线对称轴上,点M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与点N,使以M,N,C,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与点N的坐标(不写求解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PB为⊙O的切线,B为切点,直线PO交⊙于点E、F,过点B作PO的垂线BA,垂足为点D,交⊙O于点A,延长AO与⊙O交于点C,连接BC,AF.

(1)求证:直线PA为⊙O的切线;
(2)试探究线段EF、OD、OP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BC=6,tan∠F=,求cos∠ACB的值和线段PE的长.

根据国家发改委实施“阶梯电价”的有关文件要求,某市结合地方实际,决定从2012年5月1日起对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收费,具体收费标准见下表:

一户居民一个月用电量的范围
电费价格(单位:元/千瓦时)
不超过150千瓦时
a
超过150千瓦时但不超过300千瓦时的部分
b
超过300千瓦时的部分
a+0.3

2012年5月份,该市居民甲用电100千瓦时,交电费60元;居民乙用电200千瓦时,交电费122.5元.该市一户居民在2012年5月以后,某月用电x千瓦时,当月交电费y元.
(1)上表中,a=  ;b=  
(2)请直接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试行“阶梯电价”收费以后,该市一户居民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时,其当月的平均电价每千瓦时不超过0.62元?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为BC的中点,BC=2AD,EA=ED=2,AC与ED相交于点F.

(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2)当AB与AC具有什么位置关系时,四边形AECD是菱形?请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菱形AECD的面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