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 ① 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左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② ,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 ③ 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栗 ④ 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号"李社"。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
【注释】:①羸服:贫贱人的衣着。②窭:贫寒。③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④橡栗:橡树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
B.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
C.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
D.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 |
B. |
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 |
C. |
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 |
D. |
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关辅饥,辄弃官去。
②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阅读文言语段《蒲松龄著书》,完成后面题目。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
③淡巴菰:烟草。④蒇(chǎn):完成。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为村中童子师()②置行人大道旁()
③如是二十余年()④此书方告蒇()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归而粉饰之
A.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梵天寺木塔》) |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相 传 先 生 居 乡 里翻译下列句子。
(1)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两点。
羊祜传
羊祜①,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晋武)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②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③,绥怀④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祜以孟献⑤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⑥城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⑦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释】①羊祜(hù):(221年-278年),字叔子,晋代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②都督:动词,统领,总领。③庠(xiáng)序:泛指学校。 ④绥(suí)怀:安抚。⑤孟献:春秋时鲁国大夫。⑥晏氏,名弱。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⑦翕然:安宁、和顺的样子。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于 是 吴 人 翕 然 悦 服 称 为 羊 公 不 之 名 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尽为晋有()(2)吴将陈尚、潘景来寇()
(3)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4)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请概括出能表现羊祜高尚品德的两个事例。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小惠未徧(4)必以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战
A.以其境过清 | B.策之不以其道 |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D.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三峡》和乙文《观潮》
【甲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划一处)
(1)常有高猿长啸。(2)珠翠罗绮溢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引凄异()(2)飞漱其间()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4)倏尔黄烟四起()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1)【甲文】《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的特点时和【乙文】《观潮》的作者周密描绘钱塘江潮的景象时都用了()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试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在《三峡》一文中的作用。
(3)《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7~10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
(3濯清涟而不妖()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