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金溪 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其文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 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⑪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兄何见事 晚乎

②忽啼求

B.①不 物喜,不以己悲

②或 钱币乞之

C.① 文理皆有可观者

真无马邪

D.① 当涉猎,见往事耳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鲁肃过浔阳   

②卿今者 才略   

③父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3)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2)客之
(3)知不如(4)谤讥于市朝
翻译。
(1)、臣之妻私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采用什么方法让齐威王听进劝告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3)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小惠未徧:,
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1)牺牲玉帛:,
(2)神弗福也:,
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3)(4)
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可以(2)
(3)穷乏者(4)为身死而不受
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文首用人们对鱼和熊掌做取舍的现象打比方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在性质上成相反性,以此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什么?(1分)
议论文中根据论点联系实际而提出的希望、措施等叫结论,本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希望?
请你用当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例替换掉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你会换成哪两个?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2)苦其心志
(3)管夷吾举于士(4)法家拂士
翻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文中列举历史人物的经历证明“堪当大任的人必先经受住磨难”,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3)
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非不深(2)而去之
(3)亲戚(4)寡助之
翻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均用原文回答)
文段中采用什么论据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