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甲
吴广 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 ①以证今,此如 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 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 迄今,事变至赜 ③,处之者有经有权 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 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 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 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 ⑦ ?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吴广 素爱人
② 宁有种乎
③如 弈者观谱
④从古 迄今
⑤ 舍注意读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
B. |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 |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
D. |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
文言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喜欢、爱好) |
B.使侄录之(让、叫) |
C.皆讥笑之(都、全) |
D.致余忘之(剩余)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山市(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顾惊疑顾:看 |
B.始悟为山市始:才 |
C.惟危楼一座危:危险 |
D.或凭或立,不一状凭:靠着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始悟为山市知之为知之 |
B.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
C.而楼上人往来屑屑任重而道远 |
D.邑八景之一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说的“山市”,与“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
B.山市出现的高潮阶段是危楼的出现。 |
C.本文是以时间的线索来描写山市的变化,有许多表时间性的词语作为提示。 |
D.将“山市”说成是“鬼市”是作者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作祟。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⑹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⑺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⑻,各为燕巢⑼,以至市楼酒肆⑽,往往皆供帐⑾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⑿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⒀,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⒁,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⒃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⒄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⑴晏元献:即晏殊。⑵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资格的考生。⑶阙下:此指朝廷。⑷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⑸赋:此指诗词。⑹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⑺燕:同“宴”。⑻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⑼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⑽肆:店铺。⑾帐:帐帷、帐幕。⑿除:授官。⒀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⒁得对:有了面圣的机会。⒂质野:朴实。⒃须:会。⒄眷:器重。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适值帝御试进士
⑵往往皆供为游息之地
⑶公既受命
⑷上益嘉其诚实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
A.张文节荐之于朝廷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B.以至市楼酒肆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
C.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
D.上益嘉其诚实得其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解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②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④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⑥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③果诚:果真。④子:你。⑤长:做……首领。⑥甲:军队。释划线的词语。
①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
②群臣莫对()
③兽见之皆走()
④以为畏狐也()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文言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
(3)死而后已()
(4)其恕乎()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