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工业上处理黄铜渣(含Cu、Zn、CuO、ZnO和杂质)废料时,通常将其转化为硫酸锌并回收铜(黄铜渣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

2Cu+2H2SO4+O22CuSO4+2H2O

CuO+H2SO4CuSO4+H2O

ZnO+H2SO4ZnSO4+H2O

(1)黄铜的熔点比铜的熔点    (填“高”或“低”);

(2)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填仪器名称);

(3)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反应类型的判定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友情提示: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发生装置还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其作用是
(3)若用装置D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
(4)可选发生装置 B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欲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二氧化锰,应进行的操作名称为 ,为进行该操作现提供了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还缺少的玻璃仪器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5)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如果用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②(填“a”或“b”)端管口通入。

现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B元素的一种原子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中作为标准的原子, 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与氩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试回答:A元素的名称;B元素的符号;C元素的离子符号;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在后面括号里注明反应基本类型(填“化合”或“ 分解”)。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3)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双氧水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将3.0g 10%H2O2溶液与1.0g MnO2均匀混合
Ⅱ.将x g10% H2O2溶液与1.0g CuO均匀混合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Ⅰ中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Ⅱ中x的值应为________。
②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体积

50.0g
1%
0.1g
9 mL

50. 0g
2%
0.1g
16 mL

50.0g
4%
0.1g
31 mL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__(填编号)。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___,双氧水分解得越快。丙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__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⑵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丙途径制取氧气的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绿色化学”要求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
中,甲、丙两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填“甲”或“丙”)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⑶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
⑷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
⑸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D装置收集,装入药品前应先
实验时发现D装置出现了红色,其可能原因是
用已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残渣,通过溶于水然后过滤的办法可以回收到二氧化锰固体,
过滤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
⑹把⑸中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锰酸钾晶体,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当看到时应停止加热。
⑺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制取并收集
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