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 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景行(xíng):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②止:语助词。③乡:同"向"。

(1)小智同学想要知道"可谓至圣矣"中"至"的意思,他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出"至"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A.到

B.到达了极点

C.极、最

D.通"致",招致,达到

(2)文中作者"适鲁"的原因是        ,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孔子        的感情。(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镜,谓其妻曰窥:
(2)视之孰:
(3)吾妻之美我者,我也私:
(4)王之甚矣蔽: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时而间进
译文:
(2)战胜于朝廷
译文:
归纳第一、二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按要求填空。
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

阅读下列文言文。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诣 (2)固 (3)亡 (4)故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每句仅划一处)。(2分)
(1)其实味不同 (2)烛邹之罪有三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之不以其道()
(3)许焉()(4)汪汪之声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真无马邪?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张 元 怪 之 随 犬 出 门 见 叔 父 几 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以金钗②人皆其精练
用矛乘隙也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每句标出一处)
①远 近皆 服 其 能②遂 曳 矛 而 斗
翻译下列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甲文中的喻皓和乙文中的弓手的共同点是,根据乙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往来忽(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百许头()怀民亦未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