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时命杜充 ① 守建康,金人与成 ② 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竞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 ③ 。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
【注释】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改容 式车
②其将固可袭而 虏也
③飞泣 谏请视师
④人恃以 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和"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君 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C.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鱼我所欲也》)
D.微斯人,吾谁 与归?(《岳阳楼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3)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
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 非 公 叔 之 悖 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叔痤对曰()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④悖者之患()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阅读甲文《治水必躬亲》和乙文《后汉书·王景传》,完成后面小题。
【甲】《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后汉书·王景传》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中要③,疏决壅积④,无复溃漏之患。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注]①阜:土山。②砥绩:水中沙石。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④壅积:阻塞积聚。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相度不得其情_________(2)必得躬历山川_________
(3) 乃引见景_________(4)然犹以百亿计__________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非咨询/不穷其致 |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C.随官人役亦末/尝横索一钱 | D.无复/溃漏之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 景陈其利害,帝善之。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
做法 |
人物形象 |
海瑞 |
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
B.____________ |
王景 |
A.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勤政、俭省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以 水 车 汱 去 两 墙 之 间 旧 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泥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久欲为长堤()(4)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甲】文认为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认为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空都用课文原句回答)这两则文言文都是谈的水利建设,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文言文阅读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③,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④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2) 菊 非 可 恶 之 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时自远致之()(2)及再来也()
(3)君子自植其身()(4)而忍蹂践至尽(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是更为之圃贤于材人远矣 | B.近登望之亭无丝竹之乱耳 |
C.菊为助兴之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忍蹂践至尽温故而知新 |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寡助之至()(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为国者 ()(4)必先富民()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