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少学校因场地有限、师资不足,加上课程开发不够、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等,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该如何破解?劳动教育又该如何因地制宜?
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讲劳动,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劳动教育,当然离不开相应场所、设施设备、师资等支撑,但这不应成为某些地区或学校不作为的理由。今天所言的劳动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劳动,还包括日常生活劳动。而日常生活劳动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对场所、设施设备、师资等并无特殊要求,劳动教育完全可以由此做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强化责任担当。
对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比场所、设施设备、师资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评价。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劳动教育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平时表现评价、二是学段综合评价、三是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查。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有赖于三个方面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当前,家长不肯让孩子体验劳动,学校劳动教育排不进课表,其实都与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关。但教育评价不是万能的,不能缺乏应有的分寸和尺度。如果使用过头,还会带来负面效应。
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真正实施到位,有赖于教育者在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唤醒内在的劳动自觉。这里的劳动自觉,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育者在内。教育者的劳动示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驱动其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劳动的内在觉醒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持久地下功夫。比如,要以自己的勤劳刻苦、认真细致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他人或公共场所的需求,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劳动中享受到助人乐趣。更进一步地讲,劳动内在自觉性的培育,还需要从感性走向理性,树立"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加深对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理解,并将之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
社会主义教育原本就是为了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劳动成不了人、成不了才,更谈不上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劳动,所有的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摘自柳夕浪《唤起劳动教育的内在自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更需要唤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内在自觉。
B.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
C."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D.没有劳动,所有的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出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增强了本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B.文中引用"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证明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开展劳动教育。
C.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与他们缺乏内在劳动自觉相关。
D.中小学劳动教育需为培养高素质的、成为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基础。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做法与教育部"劳动教育评价"要求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且覆盖各类劳动教育活动。
B.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劳动表现、劳动素养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C.依据学段开设相应劳动课程,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并通过检测及时进行评价。
D.开展区域督查及劳动素养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反馈、改进等功能。
阅读课文,完成下边题目。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①
②
③我们得到的启示:
答:
阅读《剑河上的桥》,回答问题。
①第一次听说剑桥、喜爱剑桥还是因了诗人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不到剑桥,剑桥在我始终是个幻影;既到剑桥,才知剑桥不仅入诗,更可入画。
②闲暇时,曾沿着剑河漫步。有意无意间,大致数了一下剑河上的桥,十八九座,也是经意或不经意地散落在流水之上。晨曦初现或夕阳向晚,一日之间,剑河上的桥会给你不同的心境。
③一如许多的桥自然不会风格一致,强要分类,却也不易。好在大多数人并不想从建筑学上去研究,只要喜欢就行。我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因而我笔下的剑桥也就附着了我个人的情感和遐思……
④这是座极普通的桥,如果放在别处,我不会多看上一眼,但它却是剑河第一桥。锈迹斑驳的古老桥身横卧河面,桥下水蓝如染;两岸茂林叠嶂,草坪间黄花点点;更有垂柳一络,牵风引浪,令人心神皆醉……
⑤建在乡野,与大自然相融相谐固然得造桥之妙诣,但桥址选在城内,凭借周遭景物,却又生成自己动静各殊画面的桥,也令人叹为观止。剑河上的女王桥、三一桥、叹息桥、数学家桥等皆属此类。
⑥据说圣约翰学院这座空灵剔透的小桥之所以名曰“叹息”,是因为分属桥两端的男女学生只能相望兴叹。我不明白既然有桥,他们为何还要临流叹息?也许他们故意营造这种优雅、浪漫的情调也未可知。叹息桥的建筑风格与威尼斯的那座同名桥一般无二,但因坐落在典雅的书院之中,感觉上却又比威尼斯那座与监狱为邻的叹息桥温馨得多。
⑦在剑河上,数学家桥的历史可能算不上是最悠久的,但其造型却绝对是最别致的。乍一看这座连接女王学院的小木桥非常简陋,但其中却包含了奇妙的数学构思。数学家桥初筑于1749年,周身虽无一根铁钉,却坚固无比。1867年,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好奇又好动的英格兰人将整座桥拆开,探究其中奥妙,却无力复原,无奈只得求助铁螺钉。自1669年牛顿来此教授数学,剑桥的学术地位便得到大大提高,至今,其数学研究仍处领先地位。难怪酷爱数学的剑桥人在区区一座小桥上也要费一番脑筋。
⑧剑河上的桥依据周围的环境以及造桥人的个人品味而呈现多彩的姿态,石桥的肃穆凝重,一如木桥的轻盈秀丽,同样让人开畅襟怀。我喜欢叹息桥的空灵多情,但我也不排斥造型上要呆板得多的国王桥和女王桥。单孔平跨的国王桥连接着庄严的国王学院和秀美的剑桥区后院,这里环境清幽,荫浓如盖。课余约上一二同窗在此荡舟戏水,足以怡神。徐志摩与剑河相依相伴数载之后,感叹“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诚哉此言!但我还认为,剑河的灵性至少有一半是属于那些桥的……
(《世界知识画报》)文中第①段提到《再别康桥》的作用是()
A.突出喜爱剑桥的情感。 |
B.交待了喜爱剑桥的真正原因。 |
C.为剑桥“可入诗”、“可入画”作铺垫。 |
D.开篇点题,引人说明对象。 |
作者对剑河上的桥进行了非正式的分类介绍,其分类的标准,文中有一句能够说明此点,请画出来。
第④段中,作者写剑河第一桥是极普通的桥。请找出文中写它普通的句子。既然是极普通,作者为什么感到“心神皆醉”呢?
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 B.领起下文 |
C.总说城内桥的特点 | D.总提分说 |
第⑥段中,写威尼斯的叹息桥,其作用是什么?
解释划线的字。
(1)叹为观止:
(2)荫浓如盖:作者详写了数学家桥,旨在突出其“别致”的特点。到底这座桥别致在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答案()
A.一位英格兰人将这座桥拆开探究其中奥妙,竟无法复原。 |
B.牛顿来此教授数学,剑桥的学术地位大大提高。剑桥人在区区一座小桥上费了一番脑筋。 |
C.桥身无一根铁钉,却坚固无比。 |
D.表面非常简陋,却包含了奇妙的数学构思。桥身无一根铁钉,却非常坚固。 |
作者在第④段写了剑河第一桥,但真正属于写桥的句子仅一句,此外还写了其他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结尾为什么再次提到徐志摩与康桥?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他坐到草地上,抓起那只旅鼠,很内行地让它张开了口,露出了尖利的牙齿:“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直直地望着我。
“意味着它们繁殖得很快呗。”我半开玩笑地回答。
“繁殖得有多快呢?”他追问道。
“这……”我无言以对了。
“让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旅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_____________,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解释下列词语。
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媲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更加有趣的是……”一句中“有趣的”指什么?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5段中加粗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第5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短语是()
A.你想想 | B.我们看 |
C.你看看 | D.我猜想 |
第5段划线句“天哪,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这”指代什么?全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强调了什么?
第6段中画线句“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中“可怕”的含义是什么?
课文最后一句“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采用了_____________框架,_____________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有关_____________的知识。把它看作记叙文,因为它具备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