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英国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英国内战时写下《利维坦》一书,书中第二部分中指出,国家产生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连绵不绝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恐怖暴力的自然状态,于是出于人的理性而订立契约,交出每个人全部的自然权利,让一个利维坦(圣经中的怪兽)全权统治,利维坦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部分人,或者可以是全体人,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组成国家,维护个人的利益。为了这个强大的利维坦,公民自由就没有必要了。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1640-1642年 议会斗争;1642—1649年内战;1649-1653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1653-1659年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53年克伦威尔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
——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回答:概括材料中霍布斯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霍布斯还有哪些进步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霍布斯观点在当时是否受到质疑?为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