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氯氢硅( S i H C l 3 )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 S i H C l 3 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 ( H S i O ) 2 O 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 S i H C l 3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2 S i H C l 3 ( g ) = S i H 2 C l 2 ( g ) +   S i C l 4 ( g )     Δ H 1 = 48 k J · m o l 1

3 S i H 2 C l 2 ( g ) = S i H 4 ( g ) + 2 S i H C l 3 ( g )     Δ H 2 = 30 k J · m o l 1

则反应 4 S i H C l 3 ( g ) = S i H 4 ( g ) +   3 S i C l 4 ( g ) Δ H = ________ k J · m o l 1

(3)对于反应 2 S i H C l 3 ( g ) = S i H 2 C l 2 ( g ) + S i C l 4 ( g ) ,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 323 K 343 K S i H C l 3 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343 K 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α=________%。平衡常数 K 343 K = ________(保留2位小数)。

②在 343 K 下:要提高 S i H C l 3 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 v a ________ v 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 v =   v v = k x 2 SiHCl 3 k x SiH 2 Cl 2 x SiCl 4 k k 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 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 v v =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热化学方程式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小组取一定质量的FeSO4固体,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通入一段时间N2,加热
A中固体变为红棕色,B中有白色沉淀,D试管中有无色液体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靠近装置D的导管口
木条复燃

充分反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取A中固体,加盐酸
固体溶解,溶液呈黄色

将③所得溶液滴入D试管中
溶液变为浅绿色

已知:SO2熔点–72℃,沸点–10℃;SO3熔点16.8℃,沸点44.8℃。
(1)实验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分解过程除产生使木条复燃的气体外,仅由A中固体颜色变化推测,还一定有______气体,依据是_______。
(3)实验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某同学依据B中的现象,认为FeSO4分解一定有SO3生成。你认为是否正确,原因是(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

已知用P2O5作催化剂,加热乙醇可制备乙烯,反应温度为80℃~210℃。某研究性小组设计了如下的装置制备并检验产生的乙烯气体(夹持和加热仪器略去)。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上述制备乙烯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P2O5是一种酸性干燥剂,吸水放大量热,在实验过程中P2O5与乙醇能发生作用,因反应用量的不同,会生成不同的磷酸酯,它们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沸点较低。写出乙醇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二乙酯的化学方程式(磷酸用结构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认为用上述装置验证产生了乙烯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查文献得知:40%的乙烯利(分子式为C2H6ClO3P)溶液和NaOH固体混和可快速产生水果催熟用的乙烯,请在上述虚线框内画出用乙烯利溶液和NaOH固体制取乙烯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用含少量铁的氧化铜制取氯化铜晶体(CuCl2·xH2O)。有如下操作:

已知:在pH为4~5时,Fe3+几乎完全水解而沉淀,而此时Cu2+却几乎不水解。
(1)氧化剂A可选用_______(填编号,下同)
① Cl2 ② KMnO4 ③ HNO3 ④ H2O2
(2)要得到较纯的产品,试剂B可选用_______
① NaOH ② FeO ③ CuO ④Cu2(OH)2CO3
(3)试剂B的作用是______
① 提高溶液的pH ② 降低溶液的pH ③ 使Fe3+完全沉淀 ④ 使Cu2+完全沉淀
(4)从滤液经过结晶得到氯化铜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按实验先后顺序选填编号)
① 过滤 ② 蒸发浓缩 ③ 蒸发至干 ④ 冷却
(5)为了测定制得的氯化铜晶体(CuCl2·xH2O)中x值,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称取m g晶体灼烧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无水CuCl2的质量为n g。
方案二:称取m g晶体、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沉淀洗涤后用小火加热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n g。
试评价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方案是______,据此计算得x = ___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8分)现有四瓶丢失标签的NaOH、Na2CO3、AlCl3、NH4HSO4溶液,为鉴别四瓶溶液,将四瓶溶液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B逐滴加入A中先产生白色沉淀X,继续加入B沉淀消失得无色溶液W;B与C中混合加热得无色气体Y,将Y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蓝;C和D以2:1混合得无色无味的气体Z,将Z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实验现象请回答:
(1)Y、Z的化学式分别为:Y;Z
X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D溶液p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B、C、D溶液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4)请写出C与过量B反应(加热)的离子方程式

已知硝酸铜溶液呈蓝色。但在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除了生成的气体颜色不相同外,最终溶液的颜色也不相同:前者呈绿色,而后者呈蓝色。甲、乙二位同学为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甲:在I、II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浓HNO3和稀HNO3,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铜片,充分反应后铜均无剩余。结果:I中溶液呈绿色,II中溶液呈蓝色。
乙:分别取I中的绿色溶液于两支试管Ⅲ、IV中,对试管Ⅲ进行多次振荡、静置,最终溶液颜色由绿色转变为深蓝色;向试管IV中缓缓加水并不停振荡,观察到溶液由绿色变为深蓝色,最后变为淡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Cu与浓HNO3、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的实验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与其物质的量浓度无关,这是因为充分反应后,I、II两试管中Cu(NO3)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请你根据乙的实验,推测Cu与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方案,验证你所得到的上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