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③。"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2."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

A.

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

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

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

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

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

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新百喻经》)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公之()(2)下房不()
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与缘由。
B.第②段意在引出下文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C.本文的写作意图是歌颂滕子京贬谪期间的政绩。
D.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表达想归隐山林的愿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注释】①说:shuì劝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⑴其友李生谓之不学()
五日()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生十分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走了。
B.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跑了。
C.王生十分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跑掉了。
D.王生更加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走掉了。

王生的可贵之处在于⑴   (2分)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文作者孟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岁()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
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