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林(尽)

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便还家(同“邀”,邀请)

D.

处处之(记号)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 公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公子扶苏

C.

太守即遣人随真无马邪

D.

,欣然规往 宴酣乐,非丝非竹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解释句中加点字。
(1)及事讫(2)诸儿复送至郭外(3)遂止于野亭(4)须期乃入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文中的郭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扶苏以数谏故,上(秦始皇)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或陈于前()(2)妻子不觌()
(3)或至不得行()(4)信乎其似巢也()
翻译下面句子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生活情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于河(2)数小舟
(3)不亦乎?(4)转转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求石兽于水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是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其忧堪:能忍受
B.不知其旨也旨:甘美
C.不可得竟:毕竟
D.十余岁阅:经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A.其邻人父亦云。(《智子疑邻》)
B.沿河求,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C.其反激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D.“学学半。”其此谓乎? (《虽有佳肴》)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山门圮
B.温而知新此独以跛之,父子相保。
C.暮而果大其财马无故而入胡
D.三人行,必有我师二石兽并沉

对本学期所学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B.《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D.《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有所偏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