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欲穷其林(尽) |
B. |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 C. |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
D. | 处处志之(记号)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 B.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C.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
| D. | 闻之,欣然规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
| B.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
| C. |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
| D. | 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
(4) 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阅读《筑书巢》①,完成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②,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③不觌④,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选自《渭南文集》。②这里指书橱。③妻子:妻子和儿子。④觌(dí):相见。(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俯仰四顾()②宾客不至()
③如积槁枝()④乃引客就观之()
(2)选出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乃引客就观之
| A.而乱书围之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C.能以径寸之木 | D.无丝竹之乱耳 |
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而 风 雨 雷 雹 之 变 有 不 知 也从文中看,室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为 ()(2)患( ) (3)市(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 B.可爱者甚蕃(多) |
| C.陶后鲜有闻(少) | D.宜乎众矣(适宜)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
|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
|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给划线句子断句。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驽马()镂()“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划线字。
(1)未尝识书具:() (2) 稍稍宾客其父:()
(3)受之天:() (4) 卒之为众人:()
(5) 或以钱币乞之() (6) 借旁近与之()
(7) 即书诗四句() (8) 环谒于邑人()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 B.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
| C.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
|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
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①
②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