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结合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引流的仪器   (填序号);

(2)加热时应放置石棉网的仪器是   (填序号);

(3)用②量取10mL液体时,俯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mL。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加热碳酸氢铵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引起了同学们对氨气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一)探究性质与变化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1)实验一中的现象是  

(2)实验二中先滴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滴入浓盐酸。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①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②  (写一点)。

【实验结论】

(3)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  。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点)。

【反思与评价】

(4)实验二避免了实验一的不足,改进后的优点有  (写一点)。

(二)验证氨气中氮、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查阅资料】

(5)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2NH3+3CuO3X+N2+3H2O,X的化学式是  

【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假定氮气被完全吸收)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充分反应后,测得A、B、C三个装置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装置

A

B

C

数据

减少了4.8g

增加了6.0g

增加了2.8g

(6)甲同学利用A、B、C三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乙同学利用B、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出的氮、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与理论值明显不符,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7)若用A、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与理论值是否相符?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证明你的结论  

(三)探究用途与制法

(8)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制得氨气。工业上常用氨气生产氮肥(NH42SO4,施肥时,要避免与之混用的是  (填序号)。

A.硝酸钾 B.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

C.熟石灰 D.氯化钾

(9)工业上生产的(NH42SO4中常常混有少量KCl,检验其是否含有KCl的操作方法是  

附:部分碱、酸、盐的溶解性表(20℃)

阴离子/阳离子

OH

NO3

Cl

SO42

H+

溶、挥

溶、挥

K+

NH4+

溶、挥

Ba2+

Ag+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现有一小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氯化钠和少量的氯化钙,硫酸钠。为了除去氯化钙,硫酸钠。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

溶解

将白色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A,玻璃棒的作用是  

除杂

第一步: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  

第二步:充分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

第三步:待上述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  (填操作名称),得到澄清的溶液B和白色沉淀,溶液B中的溶质是  

蒸发

向溶液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当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反思】有关物质除杂的问题,除了要选择正确的试剂,还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若将除杂操作中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顺序颠倒,后果是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2)实验室制氧气可以选择装置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口需放一团棉花,作用是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选填“a”、“b”)导管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A或B.原因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与装置A相比,装置B的优点是  。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于段,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石蜡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元素,依据的原理是  

(2)图2实验,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会消失,这是由于木炭具有  性。

(3)图3是电解水实验,切断电源后,用  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4)图4是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后果是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  ,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小娟做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  

盐酸与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反应

加入稀盐酸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

盐酸与氢氧化钠未发生化学反应

将步骤Ⅰ、Ⅱ的废液混合

有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

生成沉淀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酚酞除外)

【实验反思】

小勇认为小娟实验步骤Ⅱ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于是小娟另取试管重新做了步骤Ⅱ的实验,在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当观察到  时,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从微观角度看,此反应的实质是  

实验结束后,小娟将步骤Ⅲ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了过滤,并向所得溶液中加入  再倒掉,以防止环境污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