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
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
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
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
⑤苟全,大致完备。
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
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
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
南望马耳、常山 南:
(2)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下列各题。
许允妇①是阮卫尉女,德如②妹,奇丑。交礼③竟,允无复入理④,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⑤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⑥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⑦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妇:妻子。 ②德如:阮侃,字德如,晋代医家。③交礼:婚礼。④无复入理:没有再进入新房的打算。⑤故:本来,自然。⑥裾(jū):衣襟或袍袖。 ⑦士: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会允有客至 会:(2)桓果语许云 语:
(3)便捉裾停之 停:(4)遂相敬重 遂:
(2)翻译下面句子。
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3)许允妻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漂荡(顺、随) B.一百许里(多)
C.横柯上蔽(遮蔽) D.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猛浪若奔 若为佣耕
B.负势竞上 负者歌于途
C.水皆缥碧 陈守令皆不在
D.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的清澈,突出“异水”的静态美。
D.“夹岸高山……互相轩邈”,采用比喻手法,把静止的崇山峻岭写活了,写出了山势的“奇”。
(4)翻译下面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于沙上 |
②不亦 乎 |
||
③ 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 下流,固颠 |
固国不以山溪 险 |
B.转赠 金 |
扶苏 数谏故 |
C.必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归途 窝集遇三盗 |
D.以箧 归 |
势竞上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 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 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 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 ③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智达士也。所论薄葬,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dǔ,忠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自 善也 |
迁:改变、变化 |
B. 谓母曰 |
或:或者、或许 |
C.状己之 |
过:错误、过失 |
D.临终 诸子曰 |
敕:命令、训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
②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 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 守犹不避涂潦 ②,吾侪 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 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 ⑥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筑墙用的夹板。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 决曹村 ② 官吏分堵以守
③轼 武卫营 ④尾 (zhǔ)于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3)根据文中内容,试举一例来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