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
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资本主义法制起源于古罗马。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和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法
律文件分别是什么?(2分)
(2)在近代,英国、美国、德国分别通过什么法律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的本质
是什么?(8分)
(3)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文献?(3
分)
(4)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哪一年?它体现了什幺原则?(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材料三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什么“软件”?
(2)材料二中“它”指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其进步性。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分)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010年,中国全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日本,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才由美国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孙力舟《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材料二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摘自(《中国经济网》《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 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基尼系数已超过0.5,(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易鹏《对GDP超日要有清醒认识》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英在经济结构上有何显著差异?从清朝自身落后性看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追求怎样的经济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的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佛反危机的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