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 )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
C.石奢在抓到犯杀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杀而死,是忠的表现。 |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 |
B.饿其体肤体肤:偏义复词,偏在“体”上,指肚肠 |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振作,奋起 |
D.国恒亡恒:常常 |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 | B.空乏其身 |
C.动心忍性 | D.困于心 |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本大题7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释惟俨文集序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惟俨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嗟夫!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庐陵欧阳永叔序。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干:行动,实践 |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涂:通“途” |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责:责备 |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复:报复 |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学于佛而通儒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B.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C.乃以古事之已然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D.惜其将老也已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 B.以吾一日长乎尔 |
C.见义不为,无勇也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
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2)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朱心烱《古文评注便览》评曰: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9~13题。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 (依附过来) |
B.攻相等,数日破走(城破而逃) |
C.张鲁母始以鬼道(道教) |
D.献帝使璋晓谕(明白地告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汉鲁恭王之后裔合聚疲役之民 |
B.王室多故,乃建议言 龙乃选吏卒迎焉 |
C.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 |
D.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以立威刑 |
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
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③焉击杀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A.②③④ | B.①④⑤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在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
B.益州从事贾龙一直带着数百士兵在犍为的东界驻扎,他召集官员百姓,得到一千多人,攻击马相等人,几天后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内重新安定。 |
C.因为张鲁到汉中去隔断谷阁,杀掉汉朝的官吏,所刘焉不得不上书给朝廷,说米贼隔断了道路,不能和朝廷进行联络了。 |
D.刘焉因为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车具一千多辆,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尤其是荆州牧刘表向朝廷上表说刘焉就像当年的子夏,意思是说刘焉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②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煌言字玄着,别号苍水,崇祯壬午举人,抗清勇士,其自叙略云:
“余自乙酉倡义,距今十五年,栖山踏海,艰苦备尝;其间三入长江,登金山,掠瓜洲、仪征,师徒单弱,迄无成绩。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以余熟江上形势,推督前部。时敌于金焦间横铁索绝流,夹岸列西洋大炮,守御甚严。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方过焦山,风急甚,急叱舟人断索鼓棹;两岸炮轰如雷,弹飞若电,共总百艘,得至金山者,十七舟而已。翌日延平克瓜洲,将济师铁瓮①。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以制留都之援。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进次六合,得报,知润州已下。余意延平由陆逐北,不三日当达石头。不料仍由水道,海船行迟。余抵观音门,再越宿,见陆信杳然,乃移泊江浦,发轻舟,先上芜湖。比延平至,达七里滩洲,方与余商略攻建业,而上流捷音至矣!延平以芜湖咽喉之地,属余统本辖戈船往赴。临发,余谓延平师久易生他变,宜乘朝气,分兵袭取旁郡邑,使金陵为孤注,然后以全力搏之;不可先挫锐于坚城之下。延平唯唯。
七夕,余至芜湖,传檄郡邑,致书缙绅,大江南北来归者数十城。四方豪雄,往往诣军门受约束,请归旗相应。既降宁国,直取九江,不料延平忽弃余言,不急进攻,又师无纪律,敌人攻暇,竟至大败。余既得报,犹以石头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扬帆;故且退治芜湖,弹压上流。更不料延平胆怯,并瓜、润弃之而走矣。余时进退维谷,不得已西趋鄱阳,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奈人心已散,师溃铜陵,弃舟登陆,追兵至,突围得出;顾视左右,止一僮自随焉。”其自叙如此。
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角。旧校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③之阴。
(选自吴伟业《张煌言殉节始末》,有删改)
注释:①铁瓮,润州,都是指镇江。②校:低级军官。③南屏:山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掠瓜洲、仪征掠:攻打,攻下 |
B.推督前部督:率领 |
C.以制留都之援制:牵制 |
D.其后煌言间关百折间关:鸟鸣声 |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张煌言“忠勇不惧”的一组是
①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②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
③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④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
⑤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
⑥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角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张煌言带头起义,受尽艰难困苦,曾与郑延平一起坚持抗清,表现了对明王朝的忠勇。 |
B.张煌言坚持抗清斗争,足迹遍及瓜州、仪征、镇江、芜湖、南京、宁国、九江、鄱阳、铜陵、宁波、杭州等地。 |
C.张煌言曾与郑延平一起共同抗击清兵,但后来,郑延平因种种原因没有采纳张煌言的意见,弃城而逃,致使张煌言进退两难。 |
D.张煌言忠于明朝,奋勇抗清,历经艰险和种种曲折,最后却被原部下抓获,导致遇难。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3分)
(2) 旧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之阴。(4分)
(3) 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3分)(韩愈《进学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①苍头:女仆。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捕获
B将何以理天下乎治理
C使宣叩头谢主感激
D宣悉以班诸吏分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因敕强项令出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何以汝为见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董宣,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所谓的“强项”:刚烈倔强而不肯低首下人。这从他毫不留情地把湖阳公主的女仆从公主身边拉下车来,当场格杀这一事例可以看出。
B董宣对贵戚、豪强决不宽贷,对自身极为严格。其死时,只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真可谓是身无长物,家徒四壁。
C皇上本打算箠杀董宣,但由于董宣义正词严,宁死不屈,最终也不得不引咎自责,做出让步,并赐钱三十万。这表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天子。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