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 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问道归太祖,太祖方驻 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样,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渡江,祥为水寨管军镇抚。 数从征有功。
洪武元年转滑河南,夜半抵蔡河。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帝阁大喜。以方用兵, 供亿艰,投京钱都滑运使,分司淮安。泼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丢役均平,民无怨言。有劳 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阳、海州民乱,骑马都尉黄琛捕 治,诠①误甚众。祥会鞠②,元验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 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齐市。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竞杀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 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
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滴知嘉兴府。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帝曰"详臣害汝,何 不言?"对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询琼州,遂为琼山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二一、二六)
〔注]①i圭:guii,连累。②鞠:ju,审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干平晴的一项是( )(3分)
A.大喜曰“天赞我也!”赞:帮助
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
c.民相劝为善善:好的
D.坐营建扰良,滴知嘉兴府坐:因……获罪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方用兵,供亿艰夫夷可近,则游者众
B.苛怒其罔,命弃市以乱易整,不武,吾莘还也
C帝可之且罪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芋
D.为胡位庸所恶身死人手,丰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干正确的一项是()T分)
A.薛祥原先可能参加水军,后来跟俞:®.海归顺明太祖朱兀璋,技江后担任水军小头目。
太祖对他在一次糟运中好语退贼十分满意。
B.薛祥治理淮河两岸的人民共八年,政绩突出,抚恤慰问迁徙民众,他死后人民有的画肖像祭祀他
C.营造凤阳宫殿时,皇帝因有人打斗将要全部杀死工匠,薛样区分出轮流不在上工的工匠,救活下来上千人,可见其做官为民着想。
D.胡惟庸曾经陷害薛祥,皇帝问为什么不上书说一说,薛祥回答他说不知道这事•可见薛样为人较为豁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渔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儒役均平,民无怨言。(5分)
(2)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临:靠近,临近 |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
D.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感慨 |
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对文本节选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苏轼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 |
C.“何为其然也?”一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这篇赋写“客之悲”文字来,这句承上写“乐”,启下写“悲”。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 |
D.客人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但是,“知不可乎骤得”,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中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馀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与:参加 |
B.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3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文化经典考查。
阅读以下《论语》片段,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问政①。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②,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12.7)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向孔子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认为政治上的大政主要有三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为政者得到老百姓信任。 |
B.孔子强调,治理管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
C.在孔子看来,人是要死的,粮食不够,国家还能继续存在,如果百姓不信任统治者了,那么国家就会完蛋。 |
D.孔子的这些话让我们知道,统治者要考虑人民的利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国家将无法得以存续。 |
阅读下面语句,结合上面选段,请谈谈你对“信”的认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22)
文言文阅读。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礼。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衡少善属文 |
B.于是庄王谢优孟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C.衣以文绣乃使其从者衣褐 |
D.请归与妇计之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父且死时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B.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
C.尽忠为廉以治楚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D.王惊而问其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置之华屋之下天子射上林中 |
B.马者王之所爱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C.何求不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
D.身死而家灭而君幸于赵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拒;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之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
D.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①。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祚,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②,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初,临菑侯③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①箠楚:鞭打。②辇毂:古代帝王乘坐的车。③临菑侯:指曹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通:互通 | B.见使牧羊而私读书 见:看见 |
C.克长后进,惠训不倦 克:克服 | D.文帝常以恨之 恨:遗憾 |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杨俊以品评人物为己任的一项是
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②此非常之人也。 ③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 ④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 ⑤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⑥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曹操讨伐汉中的时候,杨俊因为参与魏讽谋反,为了避免朝廷降罪,杨俊就自己弹劾自己,最后得到了曹操的赦免。 |
B.杨俊因为在曹操征询百官意见立太子时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支持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得罪了曹丕,为后来遇难埋下祸根。 |
C.杨俊一生因为善人伦而为人称道,最后也因为人伦而招致祸患,这也应了一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D.杨俊遇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帝认为他治理地方不力,没有使当地的经济繁荣,所以怪罪于他,最后杨俊只好自杀。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2)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3)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