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进指挥使。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有告其受赇及僭用玉器等物者,帝以久劳不问。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
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
(节自《明史•顾成传》,共676字)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群蛮叛服不常常:长久 |
B.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仆:倒下 |
C.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胶:搁浅 |
D.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罢:废除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被召至京也燕王解其缚曰 |
B.诸蛮隶普定者悉平仆持刀者,脱归 |
C.留成列栅以守文其身以自异 |
D.成负舟而行成斩所俘而纵其一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成长相魁梧,力大无穷,擅长骑马使长枪,但却始终不肯带兵。 |
B.顾成抵御燕师,被俘后投降了燕王,被重用。燕王即位后,封其为镇远侯。 |
C.顾成被召到京城,皇帝命他辅佐太子监国,顾成却婉言谢绝。 |
D.在贵州时,有人告发顾成受贿并逾越使用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器等物。但皇帝念其劳苦功高,未加追究。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高中课文《论语七则》中,孔子责备“子路之愠”的原句是“ 。”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
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树,故以名滩。余以二月初十晚泊滩上,欲登岸往观之,会天雨,道湿不可行。已而雨歇,月朦胧欲出,轻云蔽之,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居人燎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秉炬照之,但见纠结轮囷,蜿蜒攫拿,若群龙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呜呼!樟乃名材。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D )
A 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 侣鱼虾而友麋鹿下列加点词与“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 则系干之别枝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耳得之而为声 本文的寓意一是:;二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 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亲戚故,甚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弃甲曳兵而走 | D.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1~3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