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进行分析。(9分)
材料二:个人的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换一部手机,大自然就得付出100吨材料和能源的代价,坐飞机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900升水……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人类消费的过错,消费者是祸首也是受害者。
材料三:浙江衢州市已建成该省最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浙江恒鑫电力有限公司,电厂每年燃烧19万多吨农作物废弃物,折合标煤8.27万吨,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35万吨。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产业培育。衢州的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整合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低碳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目前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其能耗低,污染少,技术路径先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结合材料二、三,请你从经济常识角度为消费者、企业、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5分)
材料四:我国2009年11月26日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3)结合材料四,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相统一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七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6)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7)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七分析我国未来粮食价格的走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二:五年来,W市与全国单位产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率比较



图一:五年来,W市与全国三大
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


注: W市地处西南,矿产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遗产独特。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W市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财政收入增速保持在16.5%左右,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贫富差距大。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安全指数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请分析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的经济现象,并指明图一和图二之间的联系。
(2)根据材料一,请运用经济学知识,为W市的科学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合上述材料,为促进W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该市政府应当如何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材料四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10月,23个国家签订了123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和贸易协定》。
——《关税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五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材料六世界经济的失衡,不能把眼睛只盯在中国的贸易上。世界经济的失衡,主要是反映在一些主要经济消费与储蓄的失衡,一些金融机构只顾自身利益,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金融不稳定。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受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最需要各国协调一致。特别是在宏观政策上,如何保护和稳定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同时对金融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自由贸易不仅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促进世界的和谐,还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七近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为了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我们反对保护主义的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我们应该履行已经作出的承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警惕和纠正形形色色的隐性保护主义行为,减少和消除贸易壁垒,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摩擦,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始终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一直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我们愿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在锁定已有成果、尊重多哈授权的基础上,抓紧解决遗留问题,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实现发展回合目标。
——胡锦涛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专题作引导性发言
(6)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人心,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道理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7)中国反对保护主义的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中国应如何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率达46.6%。据有关方面研究,在我国,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农村城镇化可以加速农民的收入,整合布局分散的乡镇企业,为提高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水平提供条件。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材料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旱灾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材料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村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变:房屋由草木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水泥结构发展;居民点由集中向分散发展,单家独院日益增多;室内家具由传统式向新式、现代组合式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水利事业配置?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4)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对政府工作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
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严格贯彻党的十七
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文化消费问题平稳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
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
足;文化设施和活动匮乏,某些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
风气乘虚而入。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由。(8
分)
(2)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
需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