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
A.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 B.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
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 )
A.监察权 | B.行政权 | C.军事权 | D.经济权 |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汉代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
C.外戚和宦官专权 | D.决策中枢的转移 |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
C.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
D.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