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A.农民阶级 | B.民族资产阶级 | C.官僚资产阶级 | D.手工业者 |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
人口户数 |
官民田地山塘 |
夏税米 |
农桑丝 |
折绢 |
秋粮米 |
弘治年间(1488-1505) |
148.7万户 |
399270顷 13亩余 |
86600 石余 |
3970 斤余 |
3175 匹余 |
2560270 石余 |
嘉靖年间 (1522-1566) |
130.3万户 |
398566顷 35亩余 |
82965 石余 |
4264 斤余 |
3411 匹余 |
2576888 石余 |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人口减少与税收减少成正比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1000~1500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中国在这一时期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②出现纸币
③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 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参与程度高,民主比较彻底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议会和首相之间权利制约 |
D.国王和首相之间权利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