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
C.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A.书同文 | B.度同制 | C.车同轨 | D.行同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