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
|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
|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
|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
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 B.强调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责任 |
| C.主要是全体公民精神上的联合 | D.城邦是所有男子构成的联合体 |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 )
| A.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 B.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 C.中共领导人顾全大局唯真唯实 | D.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 |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
|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