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右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
C.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
D.形成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
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 B.30岁、40岁 |
C.40岁、50岁 | D.50岁、60岁 |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势力……”对这一则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宣言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言中“本党”是改组以后的中国国民党 |
B.宣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
C.“统一政府之建设”的政府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
D.“出师”的“师”是国民革命军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
领导阶级 |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中期 |
农民阶级 |
平均主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