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篇目 |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
相同的内心感受 |
《醉翁亭记》(节选) |
|
|
《岳阳楼记》(节选) |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上文中加点字。(4分)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诣: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简答(4分)
(1)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的人。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2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本段节选自《》,作者是。(2分)
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 B.殊遇(特别厚待) |
C.恢弘(气势宏大) |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亡 | B.河曲智叟亡以应 |
C.今亡亦死 |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下面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
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
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
12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解: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3)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画地:在地面上画 。
(1)引酒且饮之()(2)蛇固无足()
(3)遂饮其酒()(4)为蛇足者()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赐其舍人卮酒 | B.遂饮其酒 |
C.终亡其酒 | D.其恕乎 |
翻译下列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传不习乎()死而后已()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3分 )
(1)人不知而不愠 () (2)温故而知新 () (3)是知也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2分 )
古文阅读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2 分)
(1)俄顷立就( 2)日沃汤数次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l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