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都包含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
飞机使得世界上遥远的地方的人们变得容易接近;因特网可以让我们时时下载来自这些遥远的地方的图像;汽车让我们可以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因特网可以支持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为公司工作。……因特网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英国]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于是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
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1969年10月,由于军事的需要,美国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开发成功,由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搭建成功。此后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工具陆续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发出来。一直到全球信息网出现,互联网才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
材料三 2007年11月由联合国发起的互联网管理论坛第二次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探讨少年儿童与互联网的关系、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之一。潘基文在致大会的信中特别强调,互联网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文化的大门,但也
对他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希望论坛能有助于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 ——搜狐网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互联网是在什么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概括归纳因特网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14分)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12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历史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悲 剧”的起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历次斗争”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道路的依据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近代英国是如何逐步实现对王权的效控制的?
(2)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优越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