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即写于退居洛阳之时。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蜗牛(甲)苏轼蜗牛(乙)苏轼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①。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①郛,外城;这里用如动词,引申为“庇护”之意。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蜗牛(甲)苏轼蜗牛(乙)苏轼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①。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①郛,外城;这里用如动词,引申为“庇护”之意。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
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