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本文题目是《   》,选自《   》。(2分)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请广于君   广:                   
(2)休祲降于天 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夫韩、魏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秦王色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与臣而将四矣上使外将兵
D.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共11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②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注释:①管:钥匙。②无乃:大概。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间 :又何焉数月之后,时时而 B.故:公问其余虽愚
C.信:必以与朋友交而不 D.属:忠之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文(一)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的?
选文(二)写蹇叔对秦国准备攻打郑国的看法,结合选文(一)说说曹刿和蹇叔对战争取胜因素的看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凡三往,见②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B.①曹操比袁绍②躬耕
C.①即前兵三万人助备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D.①贤能为用②亮少有逸群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时人异焉”中“异”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利南海 B.失期,皆斩
C.欲大义于天下 D.固以之矣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境划出两处。
备 得 用 与 武 帝 交 战 大 破 其 军 乘 胜 克 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②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甲文主要记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时与刘备的一次谈话。乙文主要记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帝业。甲文中的谈话成功预见了乙文中刘备的哪些作为?

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2分)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楚王安陵君( ) (2)请以云梦之田之耕以食( )
(3)安陵君言于王而之( ) (4)景睢失而退(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2分)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 D.《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坤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由讼者邀宴吏胥。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注释】1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2缙坤: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3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4胥(xū):小官吏。 5折阅:亏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期年之后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讼者邀宴吏胥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结合选文,举例说明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故言欲亡数:屡次、多次 B.尉果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为坛而盟:盟誓 D.将军身坚执锐被:被子

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