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②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 ②罗纨:罗与纨都是丝织品,这里指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③夕舂:夕阳的代称。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 下列句中加线的“于”与“多于堤畔之草”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达于汉阴 | D.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指出春景、月景、朝烟、夕岚是西湖最美的景色。 |
B.当今年春天梅花盛开,尤其是石篑要“我”赶快去欣赏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时,我却迷恋桃花,可见我只喜欢桃花而不喜欢梅花。 |
C.作者描绘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 |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山水为乐的情感。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 (4分)
(1)与杏桃相次开放相次:________(2)石篑数为余言 数: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止:__________(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少好弓矢②皆非良材③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 | B.执策而临之 | C.学而不思则罔 | D.出淤泥而不染 |
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①人持汤沃灌②主人日再食③腰白玉之环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段中的主人公最终可谓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加线字词。
(1)怡然不动(2)以其境过清(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是进亦忧,退亦忧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微斯人,吾谁与归!从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看【甲】文以描写为主,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而【乙】则以 为主 ,表达了作者 (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博大胸襟。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作者的乐与忧,但作者在这乐与忧的表述中,呈现的形式不同,流露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
昔之浚湖者屡矣,而工程无考,非独纪载之阙也。语曰: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湖工既成,则筌蹄有所不计也。今之湖工,从事既久,积牍甚富,自他人视之,则亦荃蹄已而,而当事者以为有苦心存焉。爱汇录前后公牍,其重复者去之,雅驯者册之。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志工程。
(选自《东钱湖志》卷四)
注释:①浚:疏通②筌 :渔具③蹄:捕捉兔子的网④ 雅驯: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非独纪载之阙也:②雅驯者册之:下列句子中与“自他人视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D.久之,目似暝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