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8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①。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节选自《周书》)
注:①释典,佛教的经典。.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2分)
①“汝何为不肯浴 ( ) ②是以收而养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文:
(2)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译文: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张元所做的三件事,然后结合张元所做的事对这个人作简要评价。(3分)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文中的加点的词语。
(1) 晓雾将歇_________ ____(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_______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答
(1)[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并且都有扣紧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也都有议论性的点睛之笔。
[甲]文描绘了“ 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 ___________之美”。
[甲]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描写月景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用原文回答)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境不同。
[甲]文作者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作者苏轼是受贬的“”人.
(均摘文中的一个字)
(3)[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并自我排遣、解嘲。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
B.则是无信是非木柿 |
C.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
D.已去转转不已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阅读文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友人发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错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后面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学: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翻译:_______________
(2)其此之谓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是一篇层次分明的说理短文,首先通过“嘉肴”和“①”的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学”和“教”两方面谈它们的作用分别是“②”与“知困”,并揭示由此产生的效果是“自反”和“自强”,然后得出结论“③”。最后引用《兑命》的话加以佐证。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王子猷居山阴(节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②但少闲人但:________________
③即使夜乘小船就之就:________________ ④造门不前而返造: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居数月()
③死者十九() ④人皆吊之()下列各项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其邻人之父亦云 | B.近塞之人 |
C.人皆贺之 | D.此独以跛之故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本故事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再写一个与此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获名言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