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遍。(10分)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下》)
【注释】①皇甫湜(shì):人名。唐代散文家,师从韩愈。②宿构:早已构思好。③自目曰“高轩过”: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④奚奴:童仆。⑤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像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
援笔辄就如宿构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1)是:(          )       (2)疾:(           )       (3)旦:(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是怎样勤奋搜集生活素材写作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你认为本文叙写了李贺哪些与常人不同之处?请简要谈谈。(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入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 忘也。”及长,遍览古藉,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患:  

俟能讽诵乃已

俟:  

博闻强志

志: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2分)

②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分)

(3)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并结合文句加以分析。(3分)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手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扁也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不可与争锋

帝感其诚

C.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

此殆天桥所以资将军

D.此悉贞良先节之臣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男女衣,悉如外人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诸葛亮上表的目的是希望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公平、勤政爱民。

B. 邹忌从生活小事人手,设喻说理,讽谏艺术高超,效果良好;诸葛亮辞情恳切,情感深沉,感人肺腑。

C.甲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的句子是: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乙文①段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以增强后主的使命感,可谓语重心长。

D.甲文运用了排比手法,行文富含理趣;乙文则回顾过去,追忆先帝,用情极深。甲文令人深思,乙文让人泪落。

翻译下列句子。

①轻舟往返,甚惬素心。(见上文)

  

②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见上文)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