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题。(10 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顾宁人与某书云:“足下诗文非不佳。奈下笔时,胸中总有一杜一韩放不过去,此诗文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随园诗话》)
2.《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 (朝代)的 ▲ 。
3.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阐明的道理。
▲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钟于我何加 焉()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
C.文中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 “义”的重要性。 |
D.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名著阅读请阅读《伊索寓言》的其中一则,完成后面题目。
驴子和蝉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蝉答道:“吃露水。”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这则寓言是动物寓言,它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请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悟空恨死了这金箍儿,那么当初悟空做了什么事,被诱骗戴上了金箍?又是谁给了唐僧金箍呢?请简要叙述这个过程。
答: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
(1)上面两个选段讲述了共同的教育理念,请概括。
(2)请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孟子的“教亦多术”?请简析。
下列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一部分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①②③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在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评价学生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