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分)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A(g)+B(g)
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判断该反应△H 0 (填“>”、“<”、“无法确定”)。
(2)在Al2O3、Ni催化下气态甲酸发生下列反应:
甲酸(g)=" CO" (g)+ H2O (g) △H1=" +" 34.0 kJ/mol
甲酸(g)= CO2 (g)+ H2(g) △H2= —7.0 kJ/mol
则甲酸的分子式为 ,在该条件下,气态CO2和气态H2生成气态CO和气态H2
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
化剂液态双氧水(H2O2)。
当把0.4mol液态肼和0.8mol 液态H2O2混合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7kJ
的热量(相当于25℃、101 kPa下测得的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用固体NaOH配制10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在天平上称出_________g NaOH放在烧杯里,用适量的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把所得的溶液通过___________小心地注入100 mL容量瓶中,然后用蒸馏水______,把每次洗下来的水都注入__________。振荡容量瓶里的溶液,使之混合均匀。缓慢地把蒸馏水注入容量瓶直到______,然后改用_______滴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_________,最后把容量瓶塞塞好,即配制成0.1 mol·L-1的NaOH溶液。在使用容量瓶前,用蒸馏水洗净后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将容量瓶进行干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两次用到小烧杯,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会使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如何变化?(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所用NaOH已潮解,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未到刻度线,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烧杯、玻璃棒没洗涤,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刻度线时仰视,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用容量瓶中,已有少量蒸馏水,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称量的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NaOH,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下列三组固体混合物:
①Na2O2、NaOH混合物,含Na元素58%
②FeSO4、Fe2(SO4)3混合物,含Fe元素31%
③Na2S、Na2SO3、Na2SO4混合物,含S元素25.6%(以上均为质量分数)
则上述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证明铜在低温下不能和O2发生反应,也不能和稀H2SO4共热发生反应,但工业上却是将铜屑倒入热的稀H2SO4中并不断地通入空气来制取CuSO4溶液的。铜屑在此状态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铜与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也能制备CuSO4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种方法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原因是什么?
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氢钠、氯化钡等溶液中的某一种。为确定各是何种溶液,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实验报告记录为:
①A+D
溶液+气体;
②B+C
溶液+沉淀;
③B+D
溶液+沉淀X;
④A+B
溶液Y+沉淀;
⑤沉淀X+溶液
Y溶液+气体。
(1)根据以上记录,推断四种溶液中的溶质分别为(写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⑤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Cl-、I-、
、
、
、
,现进行如下实验:
(1)取部分溶液,加入过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出的沉淀部分溶于稀HNO3,并放出气体。
(2)取部分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无沉淀产生。
(3)取部分滤液,加入AgNO3溶液,只有黄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现象,试判断: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