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共4题,7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请解释选文中的划线词语。
(1)余:______________ (2)秋毫:______________ (3)物外:______________
(4)拟:______________ (5)强: ______________ (6)怡然 ______________ 、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蚊虫之多,轰鸣之响的短语是: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
、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①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⑤。
(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纵步:放开脚步,这里指散步。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2)盖竹柏影也()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虽兵阵相接()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所记都是一次散步。你能说说作者在两文中透露的心境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斗折蛇行蛇
⑶以效兹丘之下之⑷虽古好事之士虽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1)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⑦博学审问(3),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4)可得十之五六。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5),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1)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2)资:资费、费用。(3)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4)庶(shu)几:差不多。(5)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益慕圣贤之道()俟其欣悦()人之为学()犹须好学()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 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C. 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D故余虽愚虽子羔、原宪之贤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甲乙两段文字谈的都是为学之道,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
延陵季子出游①,见路有遗金②。当夏五月,有披裘③而薪者,季子吁④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⑤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季子谢之()②遂去不顾()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文后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出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
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鱼”比喻正义,以“熊掌”比喻生命。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