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280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高于前朝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两人所倡导的“德”
A.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 B.体现了道德观念的主体相同 |
C.都反映了社会道德的败坏 | D.都有利于缓和政治危机 |
十六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欲望”。此观点:
A.旨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神创说 | B.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 D.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勃兴 |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心自己的心灵”,此思想反映了他:
A.体现了对理性的追求 | B.批判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
C.意识到德性的重要性 | D.反映了功利主义泛滥 |
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 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 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