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2分,共8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让同学们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请你根据实验后的体会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                     环境中捕捉到鼠妇?
(2)你作出的假设是:                                     。
(3)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                        。
(4)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除了        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12分)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移栽植物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往往选择在阴雨天或者傍晚移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2)为了探究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四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种子,温室内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液控制情况如下图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等其他条件相同):
| 温室 | 
   A | 
   B | 
   C | 
   D | 
  
| 二氧化碳浓度 | 
   0.03% | 
   0.1% | 
   0.1% | 
   0.1% | 
  
| 温度 | 
   20℃ | 
   20℃ | 
   30℃ | 
   30℃ | 
  
| 培养液 | 
   土壤浸出液 | 
   土壤浸出液 | 
   土壤浸出液 | 
   蒸馏水 | 
  
①他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将。
 ②温室B中的萝卜幼苗比温室A中的萝卜幼苗长得快,其原因是。
 ③萝卜的花要结果必须经过两个生理过程。我们主要食用萝卜的根,其内的有机物是由沿着叶——茎——根运输而来。
 ④栽培一段时间后,长势最差的温室是。可见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⑤同学们收获的萝卜,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出现了“空心”现象,这是因为
 ⑥为探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应该选择______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能否选用A、C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理由是。
(每空一分,共12分)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外专家开始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减菌、杀菌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看,园林属于生态系统。园林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开始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2)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的组织细胞内,这些有机物通过[ ]运输的。(在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3)某实验小组探究“比较裸地、草地、灌丛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案如下: 
| 步骤 | 
   裸地 | 
   草地 | 
   灌丛 | 
   空白对照 | 
  
| 配制 培养基  | 
   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 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编号  | 
  |||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
| A | 
   把三个地点的培养皿盖打开,暴露5~10分钟,然后盖上盖 | 
   密封, 不打开  | 
  ||
| 培养 | 
   将四组培养皿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 
  |||
| 观察记录 (菌落数)  | 
   28 | 
   10 | 
   5 | 
   0 | 
  
①在制备培养基时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
 ②表中A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该探究方案? 
。
 ④在观察和记录时所看到的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那么,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⑤比较1、2、3号培养皿内的菌落数,你得出的结论是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作出的假设是: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行为的动物。
 (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小凤以当年饱满的大豆种子为材料进行探究,方案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 瓶号 | 
   1 | 
   2 | 
   3 | 
   4 | 
  
| 种子 | 
   10粒相同种子 | 
   10粒相同种子 | 
   10粒相同种子 | 
   10粒相同种子 | 
  
| 环境 条件  | 
   不放水,置于 温暖处  | 
   放适量水,置于 温暖处  | 
   放适量水,置于 冰箱保鲜层  | 
   放过量水,置于 温暖处  | 
  
(1)实验结果是:只有2号瓶的种子能够正常萌发。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____ __、和。(答全得分)
 (2)如果小凤要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应选择___号瓶为一组对照实验。
 (3)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原因是萌发的种子进行旺盛的_____ 作用,利用大量氧气,将有机物分解,释放______,供生命活动需要。
 (4)1号瓶和3号瓶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
 (5)即使环境条件适宜,被虫咬坏胚的种子也不能萌发。因此,小凤所用的种子应具有的胚。
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 000 mL的清水中2~3天;
 (2)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3)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4)在四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 mL、100 mL、200 mL、400 mL废电池浸出液;
 (5)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三条金鱼,定时喂养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下表:
| A | 
   B | 
   C | 
   D | 
  |
|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毫升 | 
   50 | 
   100 | 
   200 | 
   400 | 
  
| 金鱼成活时间/天 | 
   15 | 
   12 | 
   7 | 
   1 | 
  
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第5步中,放入各缸的金鱼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_________。该如何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