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 |
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
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还过岳殿东 |
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②,受物之汶汶 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 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 也
② 发行吟泽畔
③所欲有甚 生者
④ 自投泪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 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 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淋湿,浇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有 一木者 |
馈: |
②木小不 也 |
堪: |
③为 生炭满炉 |
余: |
④ 尽湿之 |
乃: |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 矣 |
(详尽) |
B.连月不 |
(天气放晴) |
C.则有去 怀乡 |
(国家) |
D.至若春和 明 |
(日光)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 大观也 |
行道 人弗受 |
B. 则北通巫峡 |
康肃忿 曰 |
C.感极 悲者矣 |
狼亦黠矣, 顷刻两毙 |
D. 必曰 |
真无马邪 |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C.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D.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 汤沃灌
② 缀公卿之后
③莫逾自 厌
④ 迨年事蹉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 之从师也 |
乃记 之而去 |
B.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 |
其翼 若垂天之云 |
C.王生好学 而不得其法 |
濯清涟 而不妖 |
D. 以昭炯戒 |
可 以为师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日:"天命不佑,吾殆穷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与游英俊,多秉权衡。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王适 ①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犹是知名。凡所著论,世以为法。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柳宗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王适: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合称"仙中十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修饰,精 坟典 |
究:研究 |
B.召见,武后 其才 |
奇:认为……出众 |
C.尝劝后 明堂太学 |
兴:兴为 |
D.象以有齿, 焚其身 |
卒:突然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富家子,任侠尚气 |
有好事者船载 入 |
B.即 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
三顾臣 草庐之中 |
C.此子必 海内文宗 |
楚干将、莫邪 楚王作剑 |
D.信哉!子昂 谓欤 |
今吾嗣为 十二年 |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
②天命不佑,吾殆穷乎!
(4)陈子昂的文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