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作者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说说“项为之强”这一细节表现出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态?你能从文中再找一个类似“我”当时这种情态的句子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___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 _____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 ____④二者不可得兼______ ___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既加冠()(2)俟其欣悦()
(3)取而疾走()(4)以时文名天下()请用“/”给画线句断句。(只划一处)
自 以 意 识 别 之 遂 通 其 义 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濂与陈际泰在求学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从他们的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鸦学鹊鸣
南方有鸦,方乳雏。羽毛既具,将教之鸣,曰:“吾音恶劣,为世所嫉,身不能易,请易其子。”
于是,引雏往见乾鹊曰:“吾子,鸦也;而欲习君之声。毋惜为吾子师。异日变恶之善,转世人之嫉以为喜,即亦何敢忘返哺之报!”
鹊受而教之。鹊鸣唶唶,鸦鸣哑哑,两不相入。鹊不胜忿,喙且啄之,爪且搏之。鸦亦不胜苦,而终不能变其哑哑之声。鹊顾鸦笑曰:“汝自鸦种耳,吾不能为汝何。”遣之使归。
鸦归故巢,与其母哑哑唱和,不习而若惯焉者。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不能易易:改变 | B.而欲习 君之声习:学习 |
C.喙且啄之喙:啄 | D.不习而若惯焉者 若:像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异日变恶之善以君之力 |
B.吾音恶劣,为世所嫉故为精卫 |
C.鹊受而教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D.而终不能变其哑哑之声惧其不已也 |
下列对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鸦让儿子拜喜鹊为师学习鸣叫,是为了不让世人讨厌。 |
B.小鸦没学会,被喜鹊送回了母巢。 |
C.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强行改变终会失败。 |
D.这篇寓言告诉我们:自身的勤奋学习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是成功的秘诀。 |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稍稍宾客其父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天才变为“______”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阅读文言文。
社 鼠①
景公问晏子曰②:“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③。”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④,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⑤ ,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②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17—490年在位。晏 子:即晏婴,齐国大夫。③社:土地庙。④束木:把木条编排结扎。⑤案据:安定,“案”同“安”,“据”也是安地意思,这里含包庇的意思。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国何患 ⑵鼠因 往托焉
⑶以社会故 ⑷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以社会故也”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何以也 |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C.何以都不闻消息 |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翻译下列句子。
⑴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⑵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⑶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结合上文的内容谈谈晏子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