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一一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种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 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一一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含义。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请回答:
(1)简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3)简述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高一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该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2)汉唐政府是怎样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
(3)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国有多项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于一体的建筑奇观,是真正的“大地艺术”。长城的修建为中原地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城保护了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交往,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最终使辽阔北疆成为祖国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长城的功能。为什么说长城是“大地艺术”?请举例说明。
(2)材料二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地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另一只眼睛还盯着未来的征服事业),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和特点。
(2)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