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是亦不可已乎? |
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 |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齐国高士。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⑤淄:水名。⑥虞:通“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B.行拂乱其所为(拂:扰乱)
C.田单乃惧(惧:害怕)
D.先生志之矣(志:记,记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
(4)【甲】【乙】两文都表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两文中都体现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甲】 ;【乙】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减之又减,遂至一匹,既终不受。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始妇无裈③也?”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②挑:挖。③裈(kūn):裤子。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于尝求古仁人之心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B.微斯人,吾谁与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
C.或问日:“痛邪?” |
或王命急宣(《三峡》) |
D.如是减半 |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
(2)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蹄耳。
B.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C.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D.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中能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乙文中可以看出范宣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阴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坤: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儋州虽数百家之聚 |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B.然不可徒得也 |
徒以有先生也(《唐不辱使命》) |
C.然后为己用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
D.而书诸绅 |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B.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C.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D.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苏公运用 、 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则有去国怀乡
②满目萧然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①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猪)三俱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次定州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2)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一处)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
(4)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身为君主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