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是亦不可已乎? |
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 |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①________,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②________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③________。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páo xiào,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1)给材料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撺________ ②簌________
③páo xiào________
(2)选文中,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从下面所给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空缺处。(劈、剪、软、扑、搭、狠)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给这段材料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________。
(4)上面材料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________》,小说中塑造了108个英雄好汉形象,其中武松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请再举出一个英雄人物的绰号和姓名: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释盗遗布
陈寔[注],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粱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日:“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注] 陈突(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
B.俄闻自投地(不久) |
C.乃遗布二端(赠送) |
D.后更无盗(强盗) |
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
D.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C.乃是两人也 陈涉乃立为王 |
D.伯恨不得杀之 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2)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 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辑。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