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原创】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也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局部战争与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不断,请依据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尽管如此,当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感:一方面,领土变更是在强盛时期的苏联国内进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占据特殊地位,“划归”事件并未触及到俄罗斯的根本利益。
材料二(克里米亚)现年80岁的老妪阿列夫京娜•克利莫娃一大早就来到塞瓦斯托波尔一处投票站投票。她说,自己出生在俄罗斯,希望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不过,她对西方国家威胁制裁俄罗斯感到担忧。“我想,美国、法国等国会作出负面举动,”……现年57岁的塔季扬娜•伊申卡把选票投给俄罗斯。她说:“我们想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都想回家。”
材料三此前,欧盟、英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代表声称,他们不承认乌克兰公投结果。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表示,西方政治家有关克里米亚公投是不合法的声明是“亵渎行为”。他说,公投是绝对合法的。
材料四专家指出,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是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的考量,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读国际法。当年在科索沃问题上,西方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强力推动科索沃公投独立,如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又强调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这样的自相矛盾表明,西方国家没有固定标准,什么于自己有利,就支持什么。
——上述材料均来自凤凰网新闻
(1)乌克兰的动荡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什么特点?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什么问题?
(2)有人说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中国投了弃权票,这是因为中国怕台湾也会效法,请你结合史实评述这个观点。
(3)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大国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前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材料三译注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前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中的“措施”有何表现。
(3)两极格局最终以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 倍,英国高2.6 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 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 年8 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 月17 日、18 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 月19 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 年—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 年5 月19 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1985—1989 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物价指数 |
11.9% |
7% |
8.8% |
20.7% |
16.3% |
——据《巨变1978—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战后,许多行业的企业有了工会组织,这种通过集体的力量达成协议的结果就是工作日缩短,工资提高,人们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如养老金,假日工资等,各行各业的美国人都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促进了旅行的进一步增长。铁路运输日益衰落,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的兴建,使汽车成为个人长途旅行的主要工具。商务航空的发展使长距离旅行变得容易,许多偏远地区靠陆路很难到达,但航空则比较容易。新开辟、有特色的旅游点不断增多,使旅游区呈现分散分布的趋势,旅游业在美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旅游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